超人文章超人文章

深耕一个领域:我在专注中成为行家

    那几年,我像很多人一样,是个“知道分子”。今天看点儿这个,明天学点儿那个,什么都懂一点,但真要往深里说,又什么都说不明白。心里总是不踏实,像浮萍,没有根。

    改变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下午。我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逛,手指划过一排排书脊,最后停在了一本讲陶瓷修复的书上。说不清为什么,就是那一瞬间,心里有个声音说:“就这个吧。”现在回想起来,那可能是我人生中少有的、真正听从内心的时刻。

    最开始的日子并不浪漫。我租了个小房间当工作室,买来最基础的工具和几件破损的瓷器——都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,不值钱,摔了也不心疼。第一次调胶水,手抖得不行,比例全错了,粘上去又滑下来,弄得满手都是。清理碎片时,手指被划了道口子,血滴在白色的瓷片上,特别刺眼。那个下午,我坐在满地碎片中间,突然很想哭。原来专注一件事的开始,不是激情澎湃,而是如此狼狈。

    但我没放弃。可能是性格里那点倔强,也可能是实在厌倦了四处漂浮的状态,我决定再试一次。

    慢慢地,事情开始起变化。我不再满足于把碎片粘回去,开始研究不同朝代的瓷器特点。元青花的苏麻离青料会有铁锈斑,明成化的斗彩淡雅柔和,清三代的珐琅彩富丽堂皇——这些曾经枯燥的知识,突然变得鲜活起来。我开始能通过釉面的光泽、胎体的厚度、纹饰的风格,判断出一件瓷器的大致年代。

    这个过程很慢,慢到几乎感觉不到进步。有时候为了配一个颜色,我要反复试验几十次;为了模仿古代的笔触,我要练习上百遍。工作室的灯总是亮到很晚,邻居大概觉得我是个怪人。

    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三年。一位老人抱着一只破损的青花碗找到我。他说这是奶奶的嫁妆,小时候家里穷,奶奶就是用它给他喂饭的。前些天不小心摔破了,他跑了好几家修复店,人家都说修不了,或者修了也会很明显。

    那只碗确实破损严重,碎成了十几片,还有缺失。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——先清理断面,再一点点拼接,缺失的部分要用树脂补全,然后调色、绘画。最难的是画青花,现代的颜料和古代完全不同,要反复调整才能接近原来的色调。

    交还的那天,老人捧着碗看了很久,手指轻轻抚过修复的痕迹,然后哭了。他说:“它又完整了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自己这些年在做什么。我不是在修复瓷器,我是在修复记忆,修复情感,修复那些被时间打碎的美好。

    如今,我在这行已经深耕了十五年。工作室从那个小房间换成了临街的店铺,工具从最基础的几样变成了专业设备。但每天清晨,当我系上围裙,戴上放大镜,拿起第一片待修复的瓷器时,内心依然充满敬畏。

    有人问我,这么多年只做一件事,不枯燥吗?说实话,会的。特别是遇到特别棘手的修复时,连续几天没有进展,确实会烦躁。但更多的时候,我感到的是充实和安定。我知道今天要做什么,明天要走向哪里。这种确定感,是年轻时四处尝试从未给过我的。

    深耕一个领域,就像打一口井。最开始,你只是在挖土,枯燥、疲惫,看不到任何成果。但只要你坚持往下挖,终有一天,清泉会涌出。而这个时候,你已经站在了别人无法到达的深度。

    现在的我,依然每天和破碎的瓷器打交道。但在我眼中,每一道裂纹都是独特的纹理,每一处残缺都藏着故事。我修复它们,它们也塑造了我——让我从一个浮躁的年轻人,变成了一个能坐得住、沉下心的手艺人。

    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,那就是:找到那件让你愿意为之付出时间的事,然后耐住性子,一天天做下去。不用想太多结果,专注本身就会给你答案。当你在一个领域深耕足够久,你会发现自己不仅成为了专家,更重要的是,你找到了自己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超人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