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人文章超人文章

人力资源专员的感悟:招人、育人、留人的那些事

    好的,这就开始:



    我坐在办公桌前,窗外是城市的华灯初上。桌上摊着几份刚收到的离职申请表,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,心里头五味杂陈。做人力资源这些年,别人总开玩笑说我们是“招人的”、“办离职的”,或者更直白点——“算考勤发工资的”。可只有我自己知道,这份工作,哪里只是这些流程和表格。它更像是一条长长的河流,我站在岸边,看着一个个鲜活的人渡河而来,有的短暂停留,有的并肩走了很远,而每一次相遇和别离,都在我心里刻下了印子。

    招人:不只是找份简历,而是找颗“对”的心

    刚开始干招聘那会儿,我觉得这事儿特简单。不就是看学历、看经验、看技能匹不匹配嘛。对着JD(职位描述)一条条筛,觉得像配钥匙,总能找到最合适的那一把。

    直到我遇到了小张。他是来应聘设计岗的,简历不算最光鲜,之前在一家小公司,作品也中规中矩。面试时,他话不多,但一谈到色彩和构图,眼睛就亮了。他给我看他的个人作品集,那里面全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画的城市角落的速写,充满生活气息,有一种简历上那些商业作品没有的灵气和温度。我当时心里有个声音说:“就是他。” 虽然他的商业经验不是最丰富的,但你能感觉到,他是真的热爱设计这个东西。

    力排众议招他进来后,他果然没让人失望。不仅本职工作完成得出色,还主动把公司内部宣传海报、活动背景板都包揽了,做得特别有质感。他后来跟我说:“姐,谢谢你当时看上我。我之前面试了好几家公司,他们都说我商业作品不够‘炸’,只有你看了我画的那些小画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我明白了,招聘,不是在找一台预设好程序的机器,而是在找一个活生生的人。技能可以培养,经验可以积累,但那份内在的驱动力、那份与公司文化隐隐契合的“心气儿”,才是最宝贵的。我现在面试,还是会问专业问题,但更会留心去听他们讲述自己时的语气,去看他们提到什么会眼睛发光。我想找的,是那些不仅仅为了一份薪水,更是为了一份认同和热爱而来的人。

    育人:看着他们从磕磕绊绊到独当一面

    把人招进来,只是故事的开头。怎么让这些好苗子真正扎根、生长,是更磨人的环节。我们公司有个“导师制”,就是给新员工配个老员工作为引导人。我不仅是制度的推动者,也常常是那个在一旁默默观察的“园丁”。

    记得市场部来的小李,应届毕业生,聪明有冲劲,但就是有点毛躁。第一次独立做活动方案,漏洞百出,被他的主管批得垂头丧气。我找他聊天,他没说几句眼圈就红了,觉得自己特别失败,可能不适合这份工作。

    我没跟他讲什么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的大道理,只是把我刚入职时犯过的那些可笑的错误当笑话讲给他听。然后我跟他的导师沟通,是不是可以把一个大项目拆解成几个小任务,让他一步步来,每完成一步都给点具体的反馈。那段时间,我看着他一点点修改方案,为了一个数据反复核对,和协作部门的同事沟通也越来越顺畅。

    半年后,公司一个大型发布会,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策划和执行。活动结束那天晚上,团队一起庆祝,他端着饮料过来,特别认真地跟我说:“姐,谢谢你没放弃我。要不是当初你和我导师那么耐心,我可能早就打包回家了。” 看着他自信满满、眼里有光的样子,我心里头那个暖啊,比喝了蜜还甜。

    育人这事儿,急不得。它需要耐心,需要方法,更需要真心。你得相信他们能行,甚至在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时候。你要做的,不是简单地浇水施肥,而是给他们阳光,给他们空间,必要时扶一把,然后退到一边,看着他们自己破土、抽枝、长成属于自己的模样。这种“养成系”的成就感,是任何考核指标都无法衡量的。

    留人:最难的,是留住想走的心

    如果说招聘和育人更多是耕耘和期待,那么“留人”环节,则常常伴随着无奈和反思。我经手过太多离职,有的因为更好的发展机会,有的因为家庭原因,这些都是人之常情,我真心祝福。但最让我难受的,是那些原本我们很想留住、却因为一些“本来可以避免”的原因而离开的人。

    技术部的骨干老王,为人踏实,技术过硬,是团队的定心丸。他突然提出离职,我很震惊。约他做离职面谈,开始他只是客气地说:“个人发展原因。” 聊深了才知道,他感觉自己在公司干了五年,技术到了瓶颈,最近两次申请转到一个更有挑战性的新项目组,都被他那个求稳的直属领导以“现有项目离不开他”为由压下来了。他觉得在这里看不到成长的空间,心凉了。

    我听着,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我们给了他有竞争力的薪水,良好的福利,却忽略了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东西——职业成长和内心价值感。我试图协调,但那时他已经拿到了另一家公司的offer,对方承诺给他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去负责,去意已决。

    送他走的那天,帮他办完所有手续,他走到办公室门口,回头看了看他坐了五年的工位,轻轻说了声:“走了啊,保重。” 我的眼泪差点没忍住。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。我开始推动建立更清晰的内部转岗机制,督促管理者们更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,而不仅仅是任务完成情况。我明白,留住一个人,光靠钱和温情是不够的,必须要有能承载他梦想和野心的舞台。

    尾声:人力资源,终究是关于“人”的功课

    这些年,我发过无数封入职欢迎信,也办理过无数份离职手续。我见证过新同事初次踏入公司时的青涩与憧憬,也分享过他们升职加薪时的喜悦;我聆听过老员工在面临职业瓶颈时的迷茫与挣扎,也体会过优秀伙伴离开时团队的不舍与失落。

    我的电脑里存着厚厚的制度和流程,但心里装着的,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。我越来越觉得,人力资源这项工作,它的核心不是“资源”,而是“人”。它不是冷冰冰的管理,而是温暖的连接。我们要做的,是搭建一个好舞台,营造一种好氛围,找到那些对的“演员”,帮助他们在这里绽放最好的自己,即使有一天他们选择去更大的舞台,我们也能微笑着说声“祝你前程似锦”。

    桌上的离职表,明天总要处理。但我知道,明天也会有新的简历涌进来,会有新的面孔带着期待走进这间办公室。这条河,依旧在流淌。而我,愿意继续做那个安静的摆渡人,或是一旁的灯塔,尽我所能,照亮一段航程,温暖一段时光。这,就是我的工作,也是我沉甸甸的、关于招人、育人和留人的全部感悟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超人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