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最佩服他主持会议的样子。不管底下人吵得多厉害,他总能轻轻敲两下桌子:“来,我们回到问题上。”然后三言两语就把跑偏的话题拉回来。有次客户提了个特别刁钻的要求,我们几个年轻人都慌了神,他却微微一笑,不紧不慢地列出三个解决方案,每个都说得客户连连点头。那时候我觉得,这才叫专业,这才叫本事。
我把他当成职场上的标杆,偷偷学他说话的方式,学他处理问题的思路。甚至也去买了他常穿的那个牌子的衬衫,虽然工资不高,但总觉得穿上就能离他近一点。
真正让我对他崇拜到极点的,是有次加班到深夜。我因为一个数据错误被甲方骂得狗血淋头,正对着电脑发呆时,他端着两杯咖啡走过来。“遇到麻烦了?”他拉过椅子坐下,听完我的问题后,他想了想,然后拿起笔在纸上写写画画——“试试从这个角度切入看看。”那个思路我至今记得,像在黑屋子里突然开了扇窗。那天我们聊到凌晨两点,他不光讲工作,还说起自己刚入行时的糗事。送我下楼时,他拍拍我的肩:“谁都年轻过,别急。”
就是从那天起,我死心塌地地觉得,跟着这样的人干,值了。
转变来得悄无声息。
先是发现他的一些“金句”越来越耳熟。有天我猛然意识到,他上周开会时那段关于市场拓展的精彩发言,几乎一字不差地来自某本畅销商业书。起初我没在意,借鉴嘛,很正常。
直到我们部门接了个新项目,需要完全从零开始搭建。这是检验真本事的时候了。可就在最需要他拿主意的那几周,他反而更频繁地出差、开会,留给项目组的具体指导越来越少。每次问到他,得到的都是“你们先讨论”“我再想想”这类含糊的回应。
真正让我心里“咯噔”一下的,是那次和甲方的重要汇报。对方负责人是个行业老手,几个问题直指核心。我眼睁睁看着他在台上,用那些华丽的PPT和流行术语应付着,可当对方追问具体数据和执行细节时,他的回答开始变得空洞,来回绕圈子。最后是团队里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姑娘,拿出自己准备的后备资料,才勉强过了关。
会后他照例鼓励大家“辛苦了”,可那笑容,我第一次觉得有点勉强。
我开始留意更多细节。他电脑桌面堆满未读邮件;他交代任务总是说“你看着办”;他不再记得曾经亲自教过我的那些工作方法。有次闲聊,我提起当年那个加班的夜晚,他眼神恍惚了一下,然后笑笑:“是吗?都这么久的事了。”
那一刻我才明白,他不是忘了,是类似的夜晚太多,对他来说并没什么特别。
去年秋天,公司架构调整,我们部门合并到其他团队,他被调到了一个闲职。宣布消息那天,他站在前面讲话,还是那件白衬衫,还是那个沉稳的声音,说的却全是套话。我突然觉得他很陌生,又有点可怜。
交接工作时,我去他办公室帮忙整理文件。书架最里层放着几本崭新的专业书籍,连塑封都没拆。旁边是他这些年获得的奖杯和证书,擦得一尘不染。
“其实我一直很累。”他突然说,声音很轻,“要保持那个样子。”
我没接话。看着那些蒙尘的新书和光亮的奖杯,我想起最初那个让我崇拜的他——也许那不过是个精心维护的形象,而我现在看到的,才是真实的、会疲惫、会逃避、会力不从心的普通人。
回家路上,我经过刚入职时常去的那家咖啡馆。玻璃窗上映出我的影子,穿着和他同款的衬衫,提着相似的公文包。我忽然笑了——也许每个年轻人都需要一个阶段性的榜样,而成长的一部分,就是学会不再神化任何人。
现在的我,依然感谢他曾经给的指导,但不再需要那样的崇拜了。这大概就是长大吧,看清了别人的平凡,也接受了自己的普通。我们都在生活里浮沉,谁也不是完人,能做的,不过是在认清这些之后,依然认真地过好每一天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超人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超人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110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101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83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81)
4因为小事吵架冷战,他先发来 “想你了”阅读 (76)
5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