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垫子上的避难所
最开始接触瑜伽,纯粹是为了“治”自己。那阵子工作压力大得像头顶上永远散不去的乌云,颈椎和肩膀僵硬得跟石头似的,情绪也总是焦躁,一点就着。我去健身房,感觉那是在发泄;我去跑步,感觉是在逃离。直到有一次,被一个朋友生拉硬拽地走进了一节瑜伽课。
第一节课,印象太深了。教室里安安静静的,只有老师温和的声音和大家的呼吸声。我笨手笨脚地跟着,下犬式的时候,腿后侧抻得生疼,手臂一个劲儿抖;战士二式,没一会儿就感觉大腿像着了火。但奇怪的是,当老师引导我们最后在摊尸式里躺下,音乐轻柔,灯光昏暗,我竟然……睡着了。不是那种疲惫的昏睡,而是一种特别沉、特别安稳的放松,好像身体里拧紧的发条,被一双温柔的手,一点点给松开了。
从那天起,我几乎每天都去。我的瑜伽垫,成了我那段时间唯一的“避难所”。在上面,我不需要跟任何人竞争,不需要想KPI,只需要感受自己的身体。今天肩膀是不是比昨天打开了一点点?今天在三角式里,是不是能更稳定一些?我的注意力,第一次从外面纷扰的世界,收回到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身体上。那种感觉,就像在一点点擦拭一面蒙尘的镜子,慢慢看清自己原本的样子。进步是缓慢的,有时甚至会倒退,但那种向内探索的感觉,让我上了瘾。
第二章:一颗种子发了芽
就这么自我练习了快两年,我对瑜伽的理解,不再只是抻筋压腿。我开始感受到呼吸和动作配合的那种奇妙的节奏感,像海浪,一呼一吸,动作随之起伏。我也开始明白,为什么课堂上老师总说“感受,不要评判”。当我不再纠结于“我的前屈为什么不如别人深”,而是去感受大腿后侧那个微微发热的拉伸感时,心态一下子就平和了。
改变是悄然发生的。身边的人说我脾气变好了,走路时背挺直了,眼神也柔和了些。我自己更能体会到,遇到烦心事,我会不自觉地先做个深呼吸,而不是立刻炸毛。瑜伽好像给了我一个情绪的缓冲带。
就是在那时候,心里萌生了一个小小的念头:我能不能也去学学,怎么把这份感受带给别人?这个念头一开始很微弱,但像颗种子,见着点阳光雨露,就开始疯长。我看着我当时的老师,她站在教室前面,不仅仅是在教动作,更像是在传递一种状态,一种安定、温暖的力量。我想,如果我也能成为那样一个传递者,该多好。
这个决定做得并不轻松。毕竟,放弃稳定的工作收入,去投入一个全新的、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,需要不小的勇气。我跟家人商量,也自己纠结了很久。最后推我一把的,还是那个最朴素的初心——我因为瑜伽变好了,我真心相信它能让更多人受益。
第三章:淬炼——从学生到老师的过渡
我报名参加了一个200小时的瑜伽教练培训。那真是一段“魔鬼”般的日子。以前作为会员练习,是享受;现在作为受训教练,是钻研。我们要解剖每一个体式,搞清楚哪块肌肉该发力,哪块该放松;要学习复杂的生理解剖知识,明白关节如何运动;要练习精准的口令,光一个“山式”,就能讲上十分钟。
最难的,是学习“调整手法”。就是用手去辅助会员,帮助他们找到更正确的发力点。这需要极大的耐心、观察力和同理心。我们同学之间互相练习,我常常手忙脚乱,要么力度不对,要么位置不准。老师一遍遍地给我们纠正,告诉我们:“你的手,不是去摆弄别人的身体,而是去引导,去支持。”
还有一个挑战是“模拟带课”。第一次站在同学们面前,带着他们练习,我紧张得手心全是汗,口令卡壳,顺序混乱,节奏也一塌糊涂。十五分钟的模拟,感觉像一个世纪那么长。下来之后,特别沮丧。但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包容,给我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。
那段时间,白天培训,晚上自己消化、练习,累得倒头就睡。但也是在那段高强度的淬炼中,我对瑜伽的认知从感性走向了理性,从“知其然”到了“知其所以然”。我不仅知道了体式怎么做,更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做,以及怎么教别人做好。
第四章:第一次,站在垫子前端
培训结束,我拿到了证书,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我的第一堂课,是在一个社区的小型工作室,只有五个会员。我提前一周就开始备课,把序列在脑子里过了无数遍,连开场白和结束语都写下来背熟了。
即使这样,站在垫子前端,看着下面五位年龄、体型各异的会员时,我的心还是跳得像打鼓。我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:“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哈他瑜伽课堂,请闭上眼睛,先感受一下呼吸……” 课程按部就班地进行,我像个复读机一样,把背好的口令往外倒,眼睛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教案,根本不敢和会员有眼神交流。
直到课程中段,我看到一位阿姨在做战士一式时,膝盖有点内扣。那一刻,培训时的记忆瞬间被激活。我走过去,轻声说:“阿姨,我帮您调整一下。”然后用手轻轻扶住她的膝盖和脚踝,引导她向外展开。调整完后,她对我感激地笑了笑。那个笑容,像一道光,一下子照散了我的紧张。
就是从那个瞬间开始,我忽然明白了,教学不是表演,不是要证明我有多厉害,而是连接,是服务。我的注意力开始从自己身上,转移到了会员身上。我开始敢于看他们的眼睛,观察他们的状态,根据现场情况微调我的口令和节奏。
那节课结束后,一位大姐过来跟我说:“老师,你口令挺清晰的,我跟着很舒服。” 就这一句简单的反馈,让我差点当场哭出来。所有的辛苦和紧张,在那一刻,都值了。
第五章:在教学中继续学习
真正开始带课,才是学习的开始。每个会员都是一本书,他们的身体条件、练习目的、情绪状态都各不相同。有的人身体僵硬,需要更多的辅具和变体;有的人力量不足,需要更细致的发力引导;还有的人,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心事来到垫子上,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安全放松的空间。
我遇到过因为腰痛不敢做体式的阿姨,我带着她做最基础的康复性训练,看着她一点点好转,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;我遇到过备考的高中生,她说来上瑜伽课是她一周里最放松的时刻;我也遇到过追求高难度体式的年轻学员,我需要引导他放下对体式的执念,回归到呼吸和身体的感受本身。
这些经历,让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,瑜伽老师,更像是一个陪伴者和引导者。我的角色,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,而是和他们一起走在路上的同行者。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,远比任何一本书都来得生动和深刻。他们的进步和信任,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。
现在,我依然保持着自我练习的习惯。清晨或者没有课的夜晚,铺开垫子,回到一个纯粹练习者的身份。这对我来说,既是充电,也是回归初心。只有我自己的“瓶子”里是满的,我才有能力去滋润别人。站在垫子前端越久,我越能体会当年我的老师说的那句话:“垫子上的练习,是你和自己的对话。” 而教学,就是把这种对话的方式,温柔地分享给更多的人。
这条路还很长,但我走得很踏实,也很幸福。从一个在垫子上寻找安宁的练习者,到一个能为大家撑起一小片安宁空间的引导者,这就是我和瑜伽的故事,一个关于成长,也关于给予的故事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超人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超人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2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5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67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64)
4因为小事吵架冷战,他先发来 “想你了”阅读 (59)
5人力资源专员的感悟:招人、育人、留人的那些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