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部门头脑风暴,轮到我说想法时,心脏跳得快要从嗓子眼蹦出来。明明准备了一晚上的方案,开口却语无伦次:“我觉得……可能……就是那个数据方面……”领导温和地说:“没关系,慢慢说。”可越是这样,我越是紧张,最后红着脸憋出一句:“我没意见了。”
那天的会议记录上,我的名字后面写着两个字:无建议。
下班后,我在公司楼下的小公园坐了很久。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,突然觉得自己特别失败——明明心里有那么多想法,为什么就是说不出来?
转变是从一个小任务开始的。领导让我负责一个边缘项目的数据整理,只需要和另一个部门的同事简单对接。提前十分钟,我把要说的每句话都写在便签上,反复默念。可当对方真的坐在面前,我的大脑还是一片空白。
“关于上个月的活跃数据……”我照着便签念,声音小得像蚊子叫。
“什么?”对方往前倾了倾身子。
我的脸瞬间烧起来:“就是……上个月的数据……”
没想到她笑了笑:“别紧张,我也是新人过来的。要不你把资料发我,我先看看?”
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:原来别人能看出我的紧张,也愿意给我台阶下。
第一次突破是在季度总结会上。我负责的部分恰好是我最熟悉的用户画像分析。当幻灯片翻到那一页,领导照例问:“谁来讲解?”
鬼使神差地,我举了手。
整个会议室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我身上。能感觉到自己的手在抖,声音也在抖。但说到熟悉的领域,那些专业术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。讲到某个有趣的发现时,我还下意识地比划了一下。
讲完的那一刻,会议室安静了一秒,然后响起了掌声。领导说:“分析得很到位。”
就这简单的六个字,让我一整天都轻飘飘的。原来,当众说话没那么可怕;原来,我的声音可以被听见。
真正让我站到会议桌主位的,是一个谁都不愿接的“烂摊子”——客户对之前的方案极其不满,项目濒临终止。更棘手的是,之前的负责人已经离职,所有资料支离破碎。
我主动请缨时,领导反复确认:“你确定?这个客户很难缠。”
接下项目后的两周,我几乎住在公司。重新梳理客户需求,走访终端用户,把被否掉的方案翻来覆去地研究。最难的是协调会前夜,我对着镜子练习到凌晨三点,把客户可能提出的每个刁钻问题都准备了应答方案。
第二天,当我抱着电脑走进会议室,客户方的代表已经就座——五张严肃的脸。我在主位坐下,深吸一口气。
“在开始之前,我想先为大家道个歉。”这个开场白让所有人都愣住了,“为我们之前没有真正理解贵公司的需求道歉。”
接着,我打开PPT:“但今天,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方案。这个方案的灵感,完全来自你们的终端用户。”
我展示了一线员工的工作视频,播放了用户访谈录音,每一页数据都指向客户真正的痛点。当对方负责人第三次点头时,我知道,我们赢了。
会议结束,客户握着我的手说:“这是第一次,我感觉你们真的在听我们说话。”
那一刻,我想哭。不是因为项目保住了,而是因为,那个曾经在角落里发抖的女孩,今天拯救了整个项目。
现在的我,依然会在重要会议前紧张,还是会提前到会议室调试设备。不同的是,我已经从角落坐到了主位,从沉默变成了引导讨论的人。
上周带新人,一个腼腆的姑娘在会前偷偷问我:“怎么才能不紧张?”
我笑了:“告诉你个秘密——我到现在还会紧张。但你知道吗?适当的紧张说明你在乎。关键是,别让紧张阻止你表达。”
看着她似懂非懂的样子,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。
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躲在角落的孩子。我们不需要消灭TA,只需要牵着TA的手,一步一步往前走。从角落到C位,这段路我走了三年。路上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别人,而是那个对自己说“你不行”的声音。
如今,当我在白板前写下方案框架,当我在讨论中调和不同意见,当我看着新同事勇敢地举起手——我知道,成长不是变成另一个人,而是让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,终于有机会被世界看见。
那个曾经在会议记录上只能写下“无建议”的姑娘,现在带着团队把一个个想法变成现实。这大概就是职场最美好的事——你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然后用你的方式,发出独一无二的光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超人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超人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108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100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82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80)
4因为小事吵架冷战,他先发来 “想你了”阅读 (75)
5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