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始于三年前,我加入了这家号称要“颠覆共享充电宝行业”的创业公司。刚开始,一切都是真实的。我们真的在商场、餐厅、机场铺设备,真的有一单一单的收入。CEO在全员大会上激情澎湃地说:“我们要用数据说话,用增长证明价值!”
可现实很快给了我们一记重拳。三个月过去了,数据增长缓慢得让人心焦。投资人的电话开始变得频繁,语气从最初的热情转为质疑。我记得很清楚,那是个周一的早晨,产品总监老张把我叫进会议室,百叶窗拉得严严实实。
“小王,投资方下周要来尽调。”他搓着手,眼神闪烁,“现在的数据……不太好看。”
我点点头,心里已经猜到了七八分。
“技术部那边,”他压低声音,“可以给数据‘化化妆’。”
那一刻,我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。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却也明白如果不这么做,公司可能撑不过这个季度。五十多名同事的饭碗,刚刚起步的事业,还有我自己的房贷车贷……
“怎么化?”最终,我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。
老张笑了,拍拍我的肩:“很简单,技术部已经准备好了。后台加了个开关,一键开启‘美颜模式’。”
第一次造假的那个晚上,我加班到凌晨。当我在后台勾选“数据优化”选项时,手指都在发抖。原本平缓的增长曲线,在点击确认的瞬间变成了陡峭上升的直线——订单量自动乘以1.5,新用户数随机增加30%,设备使用时长统一延长20%。
第二天,投资人看着大屏幕上的数据演示,频频点头。我站在角落,手心全是汗,生怕有人提出要看原始数据。好在没有,他们完全被那条完美的增长曲线征服了。
有了第一次,就有第二次、第三次。我们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“数据美容体系”:
每天凌晨两点,系统会自动生成一批“幽灵订单”——这些订单对应的可能是已经损坏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充电宝。技术部的小李曾经开玩笑说,我们的充电宝大概学会了分身术,一个能在三个地方同时被租用。
用户留存率太低怎么办?简单。我们把那些再也没打开过App的用户,标记为“沉睡优质客户”,系统会在他们名下随机生成几笔消费记录,让数据看起来像是他们偶尔还会回来使用。
最讽刺的是,我们还会精心设计“合理”的数据波动——周末数据略降,节假日略升,让整个造假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。我们甚至研究过不同城市的数据特征,给每个城市设置了不同的造假参数。
有一次,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怯生生地问:“为什么系统显示的订单量,和我实地调研看到的情况差这么多?”整个办公室突然安静下来。第二天,那个实习生就被调去了无关紧要的部门,一个月后离职了。
没有人再公开质疑。大家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这个谎言,就像在维持一个已经漏气却还在不断充气的气球。
直到去年冬天,一切都开始崩塌。
先是技术部发现,有些“幽灵订单”开始出现逻辑漏洞——同一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城市租借充电宝。然后是财务部门注意到,系统显示的收入和实际到账金额对不上。最要命的是,有几个细心的投资方聘请了第三方数据公司做尽调,开始提出一些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。
我记得最后一次开会的场景。CEO坐在长桌尽头,眼圈乌黑,声音沙哑:“现在停手还来得及吗?”
没人回答。我们都知道,这个雪球已经滚得太大,停不下来了。
一个月后,公司暴雷。投资方联合起诉,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,同事们一个个收拾东西离开。最后一天,我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,打开了那个熟悉的蓝色后台。看着那些依然在跳动的虚假数字,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不仅骗了投资人,骗了市场,最终也骗了自己。
那些精心编织的数据,就像一栋没有地基的大楼,外表光鲜,实则一推就倒。而我最遗憾的,不是失去的工作,不是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,而是那个曾经相信能用真实数据改变世界的自己,再也回不来了。
现在,每当我在商场里看到那些共享充电宝柜机,都会想起那段日子。如果有人问我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什么,我想说:数据可以美化,但真相永远都在。它可能不会立刻显现,却从不会缺席。而一个建立在谎言上的成功,就像用沙子堆砌的城堡,再华丽也经不起潮水的冲刷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超人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超人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84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2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65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60)
4因为小事吵架冷战,他先发来 “想你了”阅读 (57)
5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