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有一次,领导让我整理一份市场数据报告。我花了两天时间,把数据整理得清清楚楚,表格做得漂漂亮亮,准时交了上去。领导说了句“不错”,我心里还美滋滋的。可第二天开会,别的部门同事问起某个细分市场的趋势,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——我只整理了数据,根本没去想这些数据背后意味着什么。
那天晚上加班,我看着自己做的那些漂亮的图表突然觉得特别空虚。它们就像橱窗里的模特,光鲜却没有生命。我问自己:除了执行指令,我还能做什么?这份工作难道就是永远等着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吗?
转变是从一个小项目开始的。领导让我跟进一个客户的小需求,按以往,我可能做完需求清单就结束了。但那次不知怎的,我多问了自己一句:客户为什么会有这个需求?他们真正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?
我鼓起勇气给客户打了电话,不是简单确认需求,而是像聊天一样问他们的工作场景、遇到的困难。这一聊就是四十分钟,挂掉电话时,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。原来,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我们最初理解的那个功能,而是一个更整体的解决方案。
那天我熬夜写了一份建议书,不仅回应了表面的需求,还提出了更优化的方案。交上去的时候心里直打鼓——这算不算越界?领导会不会觉得我多事?
结果出乎意料。领导看完后把我叫到办公室,第一句话是:“这个角度很有意思,你是怎么想到的?”那一刻,我仿佛听见心里有什么东西“咔嚓”一声,像是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。
从那时起,我开始有意识地“往前多走一步”。做报表时,我会在最后加一页“数据洞察”;写方案时,我会准备两三个备选;参加会议时,我不再只是带着耳朵,而是提前思考可能涉及的问题。
当然,不是每次主动都有好结果。记得有次我自告奋勇要牵头一个跨部门项目,因为经验不足,协调起来手忙脚乱,中间还出了几次沟通失误。那段时间压力大得掉头发,深夜躺在床上都在想:是不是不该揽这个活?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事不好吗?
但就在项目最艰难的时候,一位前辈对我说:“你现在觉得难,是因为你在爬坡。平路走起来轻松,但只有爬坡才能看到更高的风景。”
这句话我一直记着。项目最终完成了,不算完美,但我收获的比任何一个顺利完成的项目都要多。我认识了其他部门的同事,了解了项目管理的门道,更重要的是,我知道了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——而边界,只有在触碰它时才会显现。
慢慢地,“主动”成了习惯。我开始定期梳理手头的工作,思考哪些流程可以优化,哪些客户需要更多关注。我会在周报里不仅汇报进展,还提出接下来的行动计划。甚至开始“抢活”——看到团队里有空白地带,我会主动说“这个我来试试”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年底,我负责的一个老客户突然提出要续签三年合同。客户负责人说:“我们选择继续合作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总是能想到我们前面去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“创造价值”。
现在的我,依然会接到任务,但更多的时候,我是在创造任务。我不再是那个等待投喂的新人,而是成了能够为团队贡献想法、开拓疆域的人。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发生在每一个“多问一句”的电话里,每一个“多做一步”的深夜里,每一个“勇敢举手”的会议上。
回头看这段路,我发现成长从来不是被动等待的结果。它藏在那些看似“多余”的努力里,藏在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里,更藏在从“要我做”到“我要做”的心态转变里。
办公室窗外的梧桐树,从我刚来时的小树苗长成了如今的枝繁叶茂。而我也在这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长节奏——不再被动地随风摇摆,而是主动把根扎得更深,把枝叶伸向更广阔的天空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超人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超人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110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101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83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81)
4因为小事吵架冷战,他先发来 “想你了”阅读 (76)
5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